心肺复苏配合AED抢救心脏骤停患者
一批标注“AED”的急救箱被安放在上海市的部分地铁站内,“救命神器”已经入驻上海公共场所。在此之前,AED已经相继入驻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城市的公众场所。
那么,到底什么是AED呢?
事实证明,一个突然心跳骤停的患者,每提前除颤一分钟其成活率就能增加7%-10%。面对中国每年超过50万的猝死人数来说,AED配得上“救命神器”这个词。
另一方面,只有AED的急救也是不科学的。
抢救心脏骤停患者,最重要的是在最佳救治时间"黄金4分钟"内,通过心肺复苏术(胸外按压为主)和电击除颤,使心脏恢复正常运作。然而,心肺复苏术虽然能暂时代替心脏搏动使血液持续循环,向身体重要器官输送血液提供氧气,但毕竟效果有限,而且需要经过较为专业的训练。
上海曾经做过一项对12000名市民的调查显示,面临突发情况需要急救时:74%的人选择报警,18.4%的人选择大声呼救,96.3%的人完全寄希望于医生。
欧美等发达国家很早就启动公众急救培训计划,推广较为普遍。目前已构建起囊括家庭、学校、公共场所在内的第一目击者施救网络。美国西雅图是最早开展公众心肺复苏培训的城市,医院外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远高于美国的国家平均水平。法国的急救培训普及率为其总人口的40%,德国高达80%,美国每4人中就有1人接受过急救常识培训。
反观国内,根据中国红十字会提供的数据,2011-2015年全国接受红十字会系统救护培训的人员1900万人,进而推算出我国群众性救护培训的普及率达到1.5%左右。实际上,群众受过急救培训的比例还不到1%,市民的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相对匮乏,极大限制了院前急救的抢救成功率。
- 上一篇:什么是心肺复苏? 2018/6/24
- 下一篇:新版心肺复苏模拟人操作标准,心肺复苏模拟人实用指南 2018/6/21